欢迎访问陪你跑
客服热线: -

陪你跑

运动装备专家

青少年时期缺少运动,成年后较易有心理健康问题 [复制链接]

陪你跑 | 2018-12-16 19:45 1277 0




一项发表于《精神病学研究》期刊的研究指出:青少年时期缺乏运动,将影响21岁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。研究显示,14岁时不运动,21岁时情感障碍、视觉感知障碍和妄想意念的可能性会增加,其中男性21岁时焦虑症发生率增加,也跟青少年时不运动有关。这个研究提醒了孩子和家长们,无论功课多么重,也千万别忽略了运动。



该研究于2017年11月发表在《精神病学研究》杂志上,研究数据来自澳洲昆士兰大学妊娠研究,以1981-1983年昆士兰州一家大型公立医院接受产前保健的母亲及其孩子为对象,分别在孩子6个月、5岁、14岁和21岁时进行追踪。

 

研究团队将这3,493名年轻人14岁时完成的体能活动问卷,分为「经常运动」、「不常运动」、「不运动」3个组别,到21岁时填写的「年轻成人自我报告(YASR)」的心理健康状况资料,包含「常见的精神疾病」、「与思觉失调有关的疾病」、「情绪和行为问题」。上述以逻辑回归分析,检验青春期的体能活动情形与成人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的关联,并考量年龄、性别、身体质量指数(BMI)和青少年精神病理学等因素。

 

结果显示:14岁时「不运动」组,在21岁时出现「与任何情感障碍有关的终身诊断」、「妄想意念」以及「视觉感知障碍」的可能性增加。此外,男性在14岁时「不运动」,与21岁时焦虑症发生率增加有关。结果指出,青少年时期缺乏体能活动,会影响之后一些、但非全部的心理健康状况。




针对这项研究,台湾屏东科技大学休闲运动健康系教授徐锦兴表示,这是超过20年的长期研究,研究结果具有相当的说服力。亦有相关实证研究指出,运动对个体的情绪稳定有一定的效益,无论是青少年期、中年期,甚至是老年期,运动都有同样的效果。

 

这项研究的可贵之处是发现「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」不仅会出现在「运动当下」,还证实这个效果会「持续发生」,再度证实了运动让心情变美丽的论点。徐锦兴呼吁,师长应多鼓励学童参与运动,提高学童的身体活动量,这不仅可改善体适能、促进身体机能,对情绪的稳定、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也有绝佳效益。他也建议家长与老师可设计合适的鼓励机制,让学童从运动中获得乐趣,进而将运动融入生活,培养终生运动习惯。




台湾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表示:上述研究显示,青少年时期运动与否,与成年初期部分的心理健康状况(情感障碍、妄想意念、视觉感知障碍)有关,这证实了心理健康的可预防性,以及青少年阶段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性。

 

董氏基金会历年来的调查发现:「觉得很累」、「没时间」、「没有伴儿」是多数学生不运动的借口。青少年时期的同窗是学童们重要的交往人群,建议学校多设计团队性的体育活动,通过伙伴彼此邀约运动,是帮助建立运动习惯的有效方式。同时,观念性的传递,例如:累了更要运动、运动需要找时间等认知的建立也不可或缺。


——资料来源:台湾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 

 




快来加入AI跑步营吧!


阅读原文可直接报名AI跑步营

网友评论

正在加载评论数据...
      评论请先登录,或注册
      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