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分享这篇文章?
我们都知道「当你手边有电蚊拍,就不要拿来福枪去打蚊子」这个道理,例如:自拍如果只为了记录生活、在手机里欣赏,那么你就不需要扛台单反。
练间歇是许多对跑步成绩有要求的跑者都会加入的训练项目之一,然而作者想要打破这个固有的执念,用上述道理反思「为什么要练间歇?」,而这可能是许多跑者执行训练计划时没有思考过的问题。当然,作者并没有否定间歇训练,而是进一步分析并针对为数不少的「只求完赛者」,给予虽不中听但中肯的建议。
有时我会很好奇:为什么跑者对于练间歇有这么强的执念?
提升5000m速度?练间歇。
提升10公里路跑成绩?练间歇。
目标全马破4?还是练间歇。
还记得去年回了台湾一趟,趁着空档在平日晚上走访了几个校园。第一个去的是中兴大学的田径场,当时操场上有一群跑得很快的人,正在操练200m间歇20趟,每趟大概是33-35秒。隔天去了逢甲大学操场,场上在跑 400m间歇,每趟大约是80秒。再隔两天到了台北的师大操场......你猜得没错,还是在跑间歇。
短间歇的目的
当然,这三天遇到的并不是同一组人,而我看到的也只是他们练习的一个片面。但其中一天我自己下去跟他们跑了几趟,才发现这群人真的是咬了牙在干。
举例来说,400m跑到80秒,以我的理解已经是全马245左右的训练要求了,即使是我来跑也一点都不轻松。然而同跑的五、六个人之中,可能只有一两个是全马Sub3(破3,即全马跑进3小时以内)水平,其他人每跑一趟都是拼命,最后可能连计划的一半都扛不下来,要么降速、要么就直接放弃。
我们都知道,200m或400m这类的短间歇的目的是提高最大摄氧(VO2Max)。最大摄氧量指的是在激烈运动时,细胞所能消耗的最高氧气量。一个人拥有更高的VO2Max,就被视为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氧气,因此也常常被当成一个人心肺强度的指标。
但同时也请记得一件事,最大摄氧量并不是马拉松、特别是全程马拉松所需要关注的唯一指标,其它相关的指标还包含乳酸门槛(亦称乳酸阈值)、跑步经济性,甚至是你躯干及双腿的肌肉力量强度等等,它们也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。意即,你即使短距离跑得再快,跑不完全程也是白瞎。
说到这里,你可能会觉得:等等,跑个步而已,怎么还这么复杂?不过实际上,市面上常见的周期化训练计划,举凡Hudson, Hansons, Daniels, Hal Higdon都包含了与上面这些指标相关的训练内容。只要好好训练、不要偏废,最终你就可以获得一个全面性、适合进行全马比赛的身体。
至于更深入的强弱项分析及专项训练,等时间到了(意思就是:你的跑步成绩遇到了瓶颈,提升不上去了......)你自然会去学,或者请教练指导。
心肺或肌耐力不足
写这篇文章,其实是因为有一位跑友私信问我,他先前完成过一场全马(关门前跑完)、另外一场 DNF(Did Not Finish的缩写,表示没有完成比赛)。下半年开始训练却伤停3个月,目前重新开始跟全马Sub4的训练计划,可是没办法达到每周的跑量要求,例如:目标40公里,他只能跑30,要怎么样才能慢慢增加到可以接受的程度?
我第一句话就是让他别跟这样的训练计划了。他听了有点儿不是滋味,问说:「那能不能改成一个月做一次速度训练?」
我告诉他:至少有每周 26 英里(42 公里)的平均跑量再来尝试,这个没得商量。原因先前也说过,如果你没有办法在一周内有余力地累积一个全马的距离,那进行间歇速度训练的风险就很高。因为这代表你无论心肺能力或者肌肉能力,都还不足以支撑跑 42 公里这么长的距离。而在肌耐力欠缺的前提下,不去提升这些基本能力和跑步经济性,却有样学样跑400m间歇,作用非常小,受伤风险却很大。更白话一点地说,就是如果你比赛连42公里都跑不完,那400m跑很快可以干嘛?
给只求完赛者的建议
对于只求全马完赛者,你要专注地,就是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。很多训练计划包含Hansons在内,都有给只求完赛者(Just-to-finish)的内容。如果你真的毫无经验,那应该由这种计划开始,初学者(Beginner)的训练课表对你要求都算太高了。
以下是Hansons Marathon Method Just-to-finish的课表范例,详细说明请自行买书。
初期
周一:5 公里
周二:7 公里
周三:休息
周四:7 公里
周五:7 公里
周六:7 公里
周日:10 公里
后期
周一:8 公里
周二:8 公里
周三:休息
周四:8 公里
周五:10 公里
周六:8 公里
周日:24 公里
你可以看到,这里并没有什么间歇速度训练内容,因为你不需要;也没有特别配速要求,只要你能达到这个跑量就可以了。比赛时,你不会跑得很快,但至少确保你能平平安安站在起跑线上、健健康康到回家中。
有人会问:「那我每周跑不到42公里,是不是就不要跑全马了?」......其实我内心的小恶魔正在疯狂点头,不过你会这么问,大概就还是想跑。我的建议是:做好跑走结合的打算(例如:跑 10 分钟、走 2 分钟),切实依照策略补给,尽量延迟撞墙期的出现。真的不行,也千万不要过度勉强为难自己。
那你大概可以 Survive(活过)一场全马,即使过程可能充满了咒骂。赛后,运气好的会酸痛一两个礼拜、不好的可能要跑康复科。不过,这都是个人选择,你决定好了就好。
这篇文章的的阅读者其实涵盖了不同程度的跑者,这是就我所观察,普遍存于市民跑者训练中的现象(专业跑者我不清楚,也不敢说)。我完全能够理解短间歇练起来真的非常有成就感,而且也是提升最大摄氧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。但是在你搞清楚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以前,小心不要把力气用错了方向。还是那句话:当你手边就有电蚊拍,那就不要拿来福枪去打蚊子。
全马训练的目标终究是要好好跑个全马,不是成为短距离间歇王,不是吗?
快来加入“21陪你跑”第7期吧!
每天领红包,
顺便带走“寿”+“瘦”!
21陪你跑 第 7 期
科学研究表明,养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21天的时间,运动也不例外。
这是每天早上9点“21陪你跑”微信群里的景象,前一天达成目标的伙伴们纷纷领取红包,群内一片欢腾!
伙伴们纷纷把当天的运动战况发布到群里,达成10滴汗水的伙伴第二天早上9点就可以领取红包咯!
如何报名?
活动规则
运动最难的就是持续,21天可以让你养成良好的习惯,这就是“21陪你跑”。
世卫组织:每天运动可以增寿。比如:每星期运动75分钟,那么比起完全不运动来说,在40岁之后寿命可以延长1.8年。一周运动450分钟以上,则可以延寿4.5年。运动增寿这一定律适用于不同体质指数的人群,不论是普通体重者、超重者还是过度肥胖者。
来“21陪你跑”,每天领红包,
顺便带走“寿”+“瘦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