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论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把自己推至临界点的状态,方能看到唯有到达那境界才能看到的、譬如觉悟花朵之类的事物,而最后才察觉‘原来如此,这就是答案啊!’
——《千日回峰行》盐沼亮润
这是一篇迟到了 4 个多月的赛后感想。
记得还是 2016 年 11 月杭马那天早上,我在黄龙体育中心二楼平台做赛前准备活动时,无香姐找到我,希望我在完赛后写篇文章,谈谈训练及比赛的感受,当时我一口答应。
那次杭马我跑了 2 小时 54 分,表面看似乎还不错,在当天如此炎热的天气中,还比 2015 年杭马快了 8 分钟,也是我的 PB 成绩。但是我却很不满意,就比赛过程而言,前 5 公里的冒进、32 公里后的严重掉速以及脚上的血泡,这三点失误是绝不应该出现的。赛后,我心情很差,完全不想动笔写点儿什么……
大约冷静了两周后,我开始思考:
为什么会这样?
问题出在哪里?
该怎么解决?
思前想后,因为杭马前我的心浮躁了,这才是最大的症结。
2016 一整年我只在准备这一场全马,原定目标是 2 小时 55 分,可是临近 10 月份,随着训练成效逐步显现,在周围好友的期待中,我错误地估计了自己,把目标定在了 2 小时 50 分,最后一个月才练过一次 20 公里的 4 分配速。那一个月的心浮气躁,把前6个月的系统训练都废了。
2016 年杭马第一公里跑了 3 分 45 秒,现在回忆起来真想扇自己耳光。“慢就是快,快则可能是慢”,我把平时和自己说的话都忘了,出发后的前 5 公里是那次比赛中最快的 5 公里。当时,我那颗浮躁的心竟然还告诉自己说,“不快不快,稳得住的”。可是,身体是最诚实的,配速在不断慢慢下降。我途中挣扎过几次,想提速,但是都放弃了。
众所周知,杭马 30 公里后就是不断的上下坡,爬坡是要靠力量的,可是我不爱练力量。人总是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间内活动,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。虽然知道自己缺这个缺那个,但是知道归知道,行动归行动。力量的不足,加上前半程的糟糕控速,使得配速从 4分直接降到 4分半。我向来是以稳定控速自诩的,平时训练中,每公里用时差 3 秒我就会不满意,差 5 秒开外我就认为是失败。我喜欢由我来控制身体,不愿意让身体来控制我。
再来说说血泡的问题吧,这就是细节的体现,赛前装备的磨合、赛前凡士林的涂抹以及脚底是否要用肌效贴,这些都是防止血泡出现的方法。细节还体现在比赛时的补给策略,何时补给、怎么补给,这些都要做好功课,而且要根据比赛当天的天气以及状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。
2016 年 11 月 26 日,也就是杭马过后的第 20 天,我开启了 16 周冬训备战 2017 年无锡马拉松的进程。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开始。由于工作的原因,平时我的训练时间只有早上 4:30-7:00,有时候中午午休时也会练一下。双休日则要起得更早,一天是长距离大课,另一天是 52 次标毅行(杭州的一条经典越野线路,全长 24 公里)。训练完要尽快赶回家,因为家庭是不可或缺的。
我的训练以周为单位,从周跑量 60 公里开始,4 周后逐步增加到 100公里 以上,最大周跑量 115 公里,然后在赛前两周逐渐降到 80 公里、60 公里。
在这个训练周期中,我刻意地加入力量、柔韧性、平衡性以及灵活性练习,这些比跑步枯燥得多,也累得多。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间,苦就是甜,甜则可能是苦。
16 周的时间一晃而过,终于到了 2017 年 3 月 19 日。赛前就知道无锡会下雨,但这没什么,我平时训练也是风雨无阻的(雾霾指数超过150除外)。起跑前三分钟,我闭上眼睛,放空自己,什么都不想,大脑一片空白,这感觉太棒了。
发枪!第一公里配速 4 分 03 秒,这是我此次 42.195 公里中最慢的一公里,任由他人挤碰,任由他人超越,我平静如常。没有任何想快步跟上的念头,因为我有我的节奏。
慢慢把配速提到 3 分 55 秒左右,平稳跑过前 30 公里。此时,大雨不期而至,还伴随着大风。我边跑边在心中唱着刘德华的《冰雨》,好应景啊!
此后,虽然没有撞墙反应,但配速稍稍降了 5 秒,因为实在是太冷了。40 公里一过,加速到 3 分 50 秒左右,平稳跑过终点拱门,按下手表计时。
看着手表屏幕上显示的“ 2 小时 45 分”,微微一笑,没有什么兴奋,甚至连高兴也谈不上,就是平静。赛后回看数据才知道,此次后半程只比前半程总时间慢了 5 秒,这也算是平静的一种数据表现吧。
跑过终点,感谢风雨中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。
2017 年锡马结束了,训练还要继续。我一年里参加比赛很少(全马不超过 3 场)。我喜欢训练远远超过比赛本身。
最后用《千日回峰行》上的一段话来收尾……
< END >
~ 作者:永远的雷吉米勒 ~
他是我最敬慕的杭城跑者,一位低调而亲切的跑者。
第一次读到他写的赛后感想《全力奔跑,只为那个更自律的自己》,是在2015年杭马结束之后,那一次他用了3小时02分52秒。他说,“跑步,带给我一颗平和的心,或者说,跑步让我找回了一颗平和的心。”那天早上,“轻轻出门,生怕吵醒熟睡中的小楠瓜和小维尼。好想成为他们娘俩的骄傲,成为他们的英雄”。并不华丽的文字,却让我数次热泪盈眶。
曾经,他喜欢篮球和足球,却因为左膝前交叉韧带撕裂+半月板后角撕裂在2012年夏天做了膝部手术。为了康复,他开始了痛苦而煎熬的训练。整整12个月含着泪、咬着牙坚持过来的日子,是他这辈子的巨大财富。至今,他的左侧大腿仍旧比右侧略细。他告诉我:等到两条腿完全一样的时候,就是他胜利的时刻。
他是一位科学训练的跑者。为了马拉松,他几乎看遍了市面上所有与跑步有关的书籍,制定严密的训练计划,一丝不苟地执行。
他是一位热心友善的跑者。自发组织爱跑步的小伙伴儿们一起训练,帮助大家制定训练计划并督促执行,还要时常解答各种问题,大家都亲热地称他为“队长”。去无锡参赛,他早早地帮大家订好房间,赛前不忘叮嘱各种注意事项,赛后交代跑后恢复的各种措施,还要联系通知聚餐地点......
他是一位言出必行的跑者。是的,这是一篇迟到了4个多月的赛后感想,却再度让我心潮澎湃。“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间,苦就是甜,甜则可能是苦”。
这就是他,一位超级自律的跑者,我心中的偶像,学习的榜样。
点“阅读原文”更多跑圈趣事!
{{el.item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 {{el.itemStyleClass2Titles}}
不论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把自己推至临界点的状态,方能看到唯有到达那境界才能看到的、譬如觉悟花朵之类的事物,而最后才察觉‘原来如此,这就是答案啊!’
——《千日回峰行》盐沼亮润
这是一篇迟到了 4 个多月的赛后感想。
记得还是 2016 年 11 月杭马那天早上,我在黄龙体育中心二楼平台做赛前准备活动时,无香姐找到我,希望我在完赛后写篇文章,谈谈训练及比赛的感受,当时我一口答应。
那次杭马我跑了 2 小时 54 分,表面看似乎还不错,在当天如此炎热的天气中,还比 2015 年杭马快了 8 分钟,也是我的 PB 成绩。但是我却很不满意,就比赛过程而言,前 5 公里的冒进、32 公里后的严重掉速以及脚上的血泡,这三点失误是绝不应该出现的。赛后,我心情很差,完全不想动笔写点儿什么……
大约冷静了两周后,我开始思考:
为什么会这样?
问题出在哪里?
该怎么解决?
思前想后,因为杭马前我的心浮躁了,这才是最大的症结。
2016 一整年我只在准备这一场全马,原定目标是 2 小时 55 分,可是临近 10 月份,随着训练成效逐步显现,在周围好友的期待中,我错误地估计了自己,把目标定在了 2 小时 50 分,最后一个月才练过一次 20 公里的 4 分配速。那一个月的心浮气躁,把前6个月的系统训练都废了。
2016 年杭马第一公里跑了 3 分 45 秒,现在回忆起来真想扇自己耳光。“慢就是快,快则可能是慢”,我把平时和自己说的话都忘了,出发后的前 5 公里是那次比赛中最快的 5 公里。当时,我那颗浮躁的心竟然还告诉自己说,“不快不快,稳得住的”。可是,身体是最诚实的,配速在不断慢慢下降。我途中挣扎过几次,想提速,但是都放弃了。
众所周知,杭马 30 公里后就是不断的上下坡,爬坡是要靠力量的,可是我不爱练力量。人总是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间内活动,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。虽然知道自己缺这个缺那个,但是知道归知道,行动归行动。力量的不足,加上前半程的糟糕控速,使得配速从 4分直接降到 4分半。我向来是以稳定控速自诩的,平时训练中,每公里用时差 3 秒我就会不满意,差 5 秒开外我就认为是失败。我喜欢由我来控制身体,不愿意让身体来控制我。
再来说说血泡的问题吧,这就是细节的体现,赛前装备的磨合、赛前凡士林的涂抹以及脚底是否要用肌效贴,这些都是防止血泡出现的方法。细节还体现在比赛时的补给策略,何时补给、怎么补给,这些都要做好功课,而且要根据比赛当天的天气以及状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。
2016 年 11 月 26 日,也就是杭马过后的第 20 天,我开启了 16 周冬训备战 2017 年无锡马拉松的进程。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开始。由于工作的原因,平时我的训练时间只有早上 4:30-7:00,有时候中午午休时也会练一下。双休日则要起得更早,一天是长距离大课,另一天是 52 次标毅行(杭州的一条经典越野线路,全长 24 公里)。训练完要尽快赶回家,因为家庭是不可或缺的。
我的训练以周为单位,从周跑量 60 公里开始,4 周后逐步增加到 100公里 以上,最大周跑量 115 公里,然后在赛前两周逐渐降到 80 公里、60 公里。
在这个训练周期中,我刻意地加入力量、柔韧性、平衡性以及灵活性练习,这些比跑步枯燥得多,也累得多。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间,苦就是甜,甜则可能是苦。
16 周的时间一晃而过,终于到了 2017 年 3 月 19 日。赛前就知道无锡会下雨,但这没什么,我平时训练也是风雨无阻的(雾霾指数超过150除外)。起跑前三分钟,我闭上眼睛,放空自己,什么都不想,大脑一片空白,这感觉太棒了。
发枪!第一公里配速 4 分 03 秒,这是我此次 42.195 公里中最慢的一公里,任由他人挤碰,任由他人超越,我平静如常。没有任何想快步跟上的念头,因为我有我的节奏。
慢慢把配速提到 3 分 55 秒左右,平稳跑过前 30 公里。此时,大雨不期而至,还伴随着大风。我边跑边在心中唱着刘德华的《冰雨》,好应景啊!
此后,虽然没有撞墙反应,但配速稍稍降了 5 秒,因为实在是太冷了。40 公里一过,加速到 3 分 50 秒左右,平稳跑过终点拱门,按下手表计时。
看着手表屏幕上显示的“ 2 小时 45 分”,微微一笑,没有什么兴奋,甚至连高兴也谈不上,就是平静。赛后回看数据才知道,此次后半程只比前半程总时间慢了 5 秒,这也算是平静的一种数据表现吧。
跑过终点,感谢风雨中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。
2017 年锡马结束了,训练还要继续。我一年里参加比赛很少(全马不超过 3 场)。我喜欢训练远远超过比赛本身。
最后用《千日回峰行》上的一段话来收尾……
< END >
~ 作者:永远的雷吉米勒 ~
他是我最敬慕的杭城跑者,一位低调而亲切的跑者。
第一次读到他写的赛后感想《全力奔跑,只为那个更自律的自己》,是在2015年杭马结束之后,那一次他用了3小时02分52秒。他说,“跑步,带给我一颗平和的心,或者说,跑步让我找回了一颗平和的心。”那天早上,“轻轻出门,生怕吵醒熟睡中的小楠瓜和小维尼。好想成为他们娘俩的骄傲,成为他们的英雄”。并不华丽的文字,却让我数次热泪盈眶。
曾经,他喜欢篮球和足球,却因为左膝前交叉韧带撕裂+半月板后角撕裂在2012年夏天做了膝部手术。为了康复,他开始了痛苦而煎熬的训练。整整12个月含着泪、咬着牙坚持过来的日子,是他这辈子的巨大财富。至今,他的左侧大腿仍旧比右侧略细。他告诉我:等到两条腿完全一样的时候,就是他胜利的时刻。
他是一位科学训练的跑者。为了马拉松,他几乎看遍了市面上所有与跑步有关的书籍,制定严密的训练计划,一丝不苟地执行。
他是一位热心友善的跑者。自发组织爱跑步的小伙伴儿们一起训练,帮助大家制定训练计划并督促执行,还要时常解答各种问题,大家都亲热地称他为“队长”。去无锡参赛,他早早地帮大家订好房间,赛前不忘叮嘱各种注意事项,赛后交代跑后恢复的各种措施,还要联系通知聚餐地点......
他是一位言出必行的跑者。是的,这是一篇迟到了4个多月的赛后感想,却再度让我心潮澎湃。“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间,苦就是甜,甜则可能是苦”。
这就是他,一位超级自律的跑者,我心中的偶像,学习的榜样。
点“阅读原文”更多跑圈趣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