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分享这篇文章?
这篇文章由陈昱玮、陈柏长两位医师合力完成的。此文综合了疾病与运动的专业角度来看待现代人的文明病——糖尿病,并进一步检视代谢症候群。作者并不会直接跟你说「这样做就对了」,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,运动处方想必也因人而异。作者是从数据研究来跟你分析血糖控制时机、运动好还是药物治疗好,以及医学上的运动建议。至于要花钱请教练还是自己训练更好?就需要视你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了。
如果问起十大死因,多数人的直觉或是印象中,癌症始终居于榜首。根据2017年的十大死因统计,癌症确实稳稳坐实榜首位置。看统计数字,癌症死亡人数不但居于榜首,且遥遥领先肺炎、心血管疾病(例如:心肌梗塞)、脑血管疾病(如中风)、糖尿病。
但是,医学上有个「代谢症候群」的名词,简单来说就是所谓的三高(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,加上肥胖及高尿酸的这类病人。常常有其中一项疾病,就会有或是容易再患上另外一项以上的相关疾病。
有代谢症候群的病人,比其他没有代谢症候群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、脑血管疾病、肾脏疾病。而肥胖会增加患食道癌、大肠癌、乳癌等癌症机率。因此,如果把因代谢症候群而造成死亡的病人去做划分,人数可能反而成为第一名。
重新看待 10 大死因
部分癌症的治疗相当先进,已经可以在治疗后跟正常人差距不大,但也有部分癌症致死率极高,不太需要长期与疾病抗战(一死百了)。代谢症候群的疾病则可能跟病人纠缠一生,需要长期抗战。代谢症候群产生的并发症(如中风住院及其后续长期卧床的状态),也会造成社会、家庭、个人的庞大负担。
在少子化看起来越来越严重的未来,一人生病可能拖垮一家人,一旦家庭被拖垮可能会进入一个负向循环,已经有书籍在探讨贫穷与疾病可能导致贫穷世袭。代谢症候群是需要长期治疗与控制的疾病,越早介入,未来的生活品质及并发症将会越少。
另外令人最害怕的肾透析,消耗了大量资源,并造成直接或间接劳动力丧失。一般民众常常认为肾透析是吃药造成的,但实际上造成肾透析的成因当中,糖尿病约占50%、高血压加上糖尿病占超过60%。因此,治疗与控制代谢症候群是刻不容缓的事情。
血糖控制要赢在起跑点
现代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教育,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许多有名的幼儿园、公私立中小学、甚至补习班,家长都想尽办法去抢名额,糖尿病的治疗更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
在2008年发表于权威医学期刊NEJM上的一篇经过20年长期追踪的论文里,从1977年开始,研究者们追踪了4,209名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。这当中有约3,000人在一开始接受了积极的药物或胰岛素治疗,另外1,000多人并没有接受积极药物治疗,而是自行控制饮食或者根本没治疗。
1997年他们做了第一次报告,有积极治疗的组别相对于自行治疗的病人,小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5%,心肌梗塞机率降低16%。在这之后就没有继续要求这批病人进行原本的治疗,也就是放生的概念。
再经过10年,于2007年观察这群病人的变化。发现有积极治疗的组别相对于自行治疗的病人,小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机率降低的比例与10年前差不多,并且发现这段期间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3%。这意味着早期治疗所带来的好处可以维持很久,因此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。
运动好还是药物治疗好?
既然我在推广运动处方,或许你会期待我拿出一个证据,说不要吃药靠运动就好。可惜我无法找到一个很明确可以支持这种做法的文献。目前许多文献认为,糖尿病一开始先打胰岛素几周后,继续使用口服血糖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。
在使用口服血糖药物的同时,如果切入饮食及运动控制,可能可以加强血糖控制,甚至可以减少或停止药物使用。正确适当的运动,可以使糖化血色素(3个月的平均血糖数值)下降1-2%,而一般口服药物是介于0.5-2%。因此,如果病患只使用一种口服药物,是有可能利用运动取代药物,或是让服用两种药物减少成一种。
目前医学上的运动建议是:
有氧运动:每周中强度150分钟或高强度75分钟
阻力训练:每周2-3次,每次5-10组肌群训练
什么是有氧运动的中强度或是高强度呢?
最大心率目前可以套用公式来计算:
206.9 - 0.67 x 年龄
不过最大心率测量不管是套公式还是进实验室都不易精确测量,但可当作一个参考数字。中强度为最大心率的50-60%,高强度为最大心率的60-85%。也可以用自我身体量表来做参考,当进行高强度时可以说话但是会喘;进行中强度时可以平顺说话,但是唱歌会喘。
有氧运动+ 阻力训练 1 + 1 = ?
有氧运动可以帮助降血糖,阻力训练也可以帮助控制血糖。网络上有许多文章,有的说做阻力训练就好,有氧训练帮助不大,反过来的论述也存在。而事实是什么呢?1+1可以等于2吗?还是单做一种运动就好?
有学者找了250个病人,把病人分成三组,一组做有氧运动,一组做阻力训练,一组两种都做。任何一组每周都运动3次,实验进行了22周。实验发现,糖化血色素在有氧组下降0.43%,阻力训练组下降0.3%,两者都做则下降0.9%。因此可以发现,在血糖控制上,1+1是大于2的。
网络课表随手可得,请教练有必要吗?
网络时代到来,各种资讯唾手可得。糖尿病的运动处方网络上资料也不少,照着练习就好了,何必花钱花时间请教练呢?人都有惰性,除了少数人真的能规律运动外,多数人都是三分钟热度,很快就放弃了。
请教练的目的是:可以让教练监控运动的强度,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,也可以避免姿势错误受伤,以及过度训练所造成的免疫力下降等问题。而也真的有人进行这样的研究,发现有教练一起训练时,在血糖控制上确实效果较好。
顶尖的篮球选手也都会找教练调整,职业棒球员也都有寻求打击守备教练的协助。一般人如果想要有最好的效果,请教练会是最有时间效益的事情。当然,如果你很有意志力,也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正确作法,或许你可以自己进行训练,而且能达到同样效果。
如果你想要有教练及医师一起帮你监控运动强度,一般病人认为的喘,可能跟教练要的喘不一样(强度不够),而病友可能有其它疾病,一般教练不敢触碰,而医师跟教练一起合作,可找出适合你的强度且确保安全。
快来加入“21陪你跑”第7期吧!
每天领红包,
顺便带走“寿”+“瘦”!
21陪你跑 第 7 期
科学研究表明,养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21天的时间,运动也不例外。
这是每天早上9点“21陪你跑”微信群里的景象,前一天达成目标的伙伴们纷纷领取红包,群内一片欢腾!
伙伴们纷纷把当天的运动战况发布到群里,达成10滴汗水的伙伴第二天早上9点就可以领取红包咯!
如何报名?
活动规则
运动最难的就是持续,21天可以让你养成良好的习惯,这就是“21陪你跑”。
世卫组织:每天运动可以增寿。比如:每星期运动75分钟,那么比起完全不运动来说,在40岁之后寿命可以延长1.8年。一周运动450分钟以上,则可以延寿4.5年。运动增寿这一定律适用于不同体质指数的人群,不论是普通体重者、超重者还是过度肥胖者。
来“21陪你跑”,每天领红包,
阅读原文可直接报名
{{el.item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
{{el.itemStyleClassTitle}} {{el.itemStyleClass2Titles}}
为什么分享这篇文章?
这篇文章由陈昱玮、陈柏长两位医师合力完成的。此文综合了疾病与运动的专业角度来看待现代人的文明病——糖尿病,并进一步检视代谢症候群。作者并不会直接跟你说「这样做就对了」,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,运动处方想必也因人而异。作者是从数据研究来跟你分析血糖控制时机、运动好还是药物治疗好,以及医学上的运动建议。至于要花钱请教练还是自己训练更好?就需要视你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了。
如果问起十大死因,多数人的直觉或是印象中,癌症始终居于榜首。根据2017年的十大死因统计,癌症确实稳稳坐实榜首位置。看统计数字,癌症死亡人数不但居于榜首,且遥遥领先肺炎、心血管疾病(例如:心肌梗塞)、脑血管疾病(如中风)、糖尿病。
但是,医学上有个「代谢症候群」的名词,简单来说就是所谓的三高(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,加上肥胖及高尿酸的这类病人。常常有其中一项疾病,就会有或是容易再患上另外一项以上的相关疾病。
有代谢症候群的病人,比其他没有代谢症候群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、脑血管疾病、肾脏疾病。而肥胖会增加患食道癌、大肠癌、乳癌等癌症机率。因此,如果把因代谢症候群而造成死亡的病人去做划分,人数可能反而成为第一名。
重新看待 10 大死因
部分癌症的治疗相当先进,已经可以在治疗后跟正常人差距不大,但也有部分癌症致死率极高,不太需要长期与疾病抗战(一死百了)。代谢症候群的疾病则可能跟病人纠缠一生,需要长期抗战。代谢症候群产生的并发症(如中风住院及其后续长期卧床的状态),也会造成社会、家庭、个人的庞大负担。
在少子化看起来越来越严重的未来,一人生病可能拖垮一家人,一旦家庭被拖垮可能会进入一个负向循环,已经有书籍在探讨贫穷与疾病可能导致贫穷世袭。代谢症候群是需要长期治疗与控制的疾病,越早介入,未来的生活品质及并发症将会越少。
另外令人最害怕的肾透析,消耗了大量资源,并造成直接或间接劳动力丧失。一般民众常常认为肾透析是吃药造成的,但实际上造成肾透析的成因当中,糖尿病约占50%、高血压加上糖尿病占超过60%。因此,治疗与控制代谢症候群是刻不容缓的事情。
血糖控制要赢在起跑点
现代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教育,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许多有名的幼儿园、公私立中小学、甚至补习班,家长都想尽办法去抢名额,糖尿病的治疗更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
在2008年发表于权威医学期刊NEJM上的一篇经过20年长期追踪的论文里,从1977年开始,研究者们追踪了4,209名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。这当中有约3,000人在一开始接受了积极的药物或胰岛素治疗,另外1,000多人并没有接受积极药物治疗,而是自行控制饮食或者根本没治疗。
1997年他们做了第一次报告,有积极治疗的组别相对于自行治疗的病人,小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5%,心肌梗塞机率降低16%。在这之后就没有继续要求这批病人进行原本的治疗,也就是放生的概念。
再经过10年,于2007年观察这群病人的变化。发现有积极治疗的组别相对于自行治疗的病人,小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机率降低的比例与10年前差不多,并且发现这段期间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3%。这意味着早期治疗所带来的好处可以维持很久,因此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。
运动好还是药物治疗好?
既然我在推广运动处方,或许你会期待我拿出一个证据,说不要吃药靠运动就好。可惜我无法找到一个很明确可以支持这种做法的文献。目前许多文献认为,糖尿病一开始先打胰岛素几周后,继续使用口服血糖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。
在使用口服血糖药物的同时,如果切入饮食及运动控制,可能可以加强血糖控制,甚至可以减少或停止药物使用。正确适当的运动,可以使糖化血色素(3个月的平均血糖数值)下降1-2%,而一般口服药物是介于0.5-2%。因此,如果病患只使用一种口服药物,是有可能利用运动取代药物,或是让服用两种药物减少成一种。
目前医学上的运动建议是:
有氧运动:每周中强度150分钟或高强度75分钟
阻力训练:每周2-3次,每次5-10组肌群训练
什么是有氧运动的中强度或是高强度呢?
最大心率目前可以套用公式来计算:
206.9 - 0.67 x 年龄
不过最大心率测量不管是套公式还是进实验室都不易精确测量,但可当作一个参考数字。中强度为最大心率的50-60%,高强度为最大心率的60-85%。也可以用自我身体量表来做参考,当进行高强度时可以说话但是会喘;进行中强度时可以平顺说话,但是唱歌会喘。
有氧运动+ 阻力训练 1 + 1 = ?
有氧运动可以帮助降血糖,阻力训练也可以帮助控制血糖。网络上有许多文章,有的说做阻力训练就好,有氧训练帮助不大,反过来的论述也存在。而事实是什么呢?1+1可以等于2吗?还是单做一种运动就好?
有学者找了250个病人,把病人分成三组,一组做有氧运动,一组做阻力训练,一组两种都做。任何一组每周都运动3次,实验进行了22周。实验发现,糖化血色素在有氧组下降0.43%,阻力训练组下降0.3%,两者都做则下降0.9%。因此可以发现,在血糖控制上,1+1是大于2的。
网络课表随手可得,请教练有必要吗?
网络时代到来,各种资讯唾手可得。糖尿病的运动处方网络上资料也不少,照着练习就好了,何必花钱花时间请教练呢?人都有惰性,除了少数人真的能规律运动外,多数人都是三分钟热度,很快就放弃了。
请教练的目的是:可以让教练监控运动的强度,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,也可以避免姿势错误受伤,以及过度训练所造成的免疫力下降等问题。而也真的有人进行这样的研究,发现有教练一起训练时,在血糖控制上确实效果较好。
顶尖的篮球选手也都会找教练调整,职业棒球员也都有寻求打击守备教练的协助。一般人如果想要有最好的效果,请教练会是最有时间效益的事情。当然,如果你很有意志力,也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正确作法,或许你可以自己进行训练,而且能达到同样效果。
如果你想要有教练及医师一起帮你监控运动强度,一般病人认为的喘,可能跟教练要的喘不一样(强度不够),而病友可能有其它疾病,一般教练不敢触碰,而医师跟教练一起合作,可找出适合你的强度且确保安全。
快来加入“21陪你跑”第7期吧!
每天领红包,
顺便带走“寿”+“瘦”!
21陪你跑 第 7 期
科学研究表明,养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21天的时间,运动也不例外。
这是每天早上9点“21陪你跑”微信群里的景象,前一天达成目标的伙伴们纷纷领取红包,群内一片欢腾!
伙伴们纷纷把当天的运动战况发布到群里,达成10滴汗水的伙伴第二天早上9点就可以领取红包咯!
如何报名?
活动规则
运动最难的就是持续,21天可以让你养成良好的习惯,这就是“21陪你跑”。
世卫组织:每天运动可以增寿。比如:每星期运动75分钟,那么比起完全不运动来说,在40岁之后寿命可以延长1.8年。一周运动450分钟以上,则可以延寿4.5年。运动增寿这一定律适用于不同体质指数的人群,不论是普通体重者、超重者还是过度肥胖者。
来“21陪你跑”,每天领红包,
顺便带走“寿”+“瘦”!
阅读原文可直接报名